2023/4/7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新的一年,如何以监测现代化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以监测的高质量发展支撑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此,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
中国环境报: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下一步,您对此有什么考虑?
蒋火华: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大命题。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牢牢把握“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工作主线,抓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来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努力实现“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
中国环境报:为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和推进监测数据共享共用方面,我们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蒋火华: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监测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今年,我们将围绕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加强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两个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提升监测数据质量。组织开展全国环境监测质量提升专项工作,针对重点地区、重要站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手段监督检查,压实地方基础保障主体责任,严格防范并严厉打击人为干扰行为。对严重人为干扰国控站点的地方实施“最差值”替代,决不手软;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检察等机关处理,决不姑息。
二是大力推进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联网共享的通知》,按照“建成一个、联网一个、应联尽联”的原则,年底前实现地方环境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站与国家“应联尽联”。
三是提升监测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深化智慧监测试点,加强监测数据横向、纵向、全面联动分析,强化高质量监测产品供给,及时、有力支撑环境管理与决策。
中国环境报:2022年监测数据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向好。新的一年,生态环境监测如何全方位支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蒋火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全面翔实准确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做了生动注脚。2023年,我们将做好“五大监测”“三项试点”,用“真、准、全、快、新”的监测数据,全方位支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优化空气质量监测。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加强环境空气历史同期数值模拟和未来趋势研判,提升发现问题和精准预报能力。二是做好地表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科学评价水环境质量,客观区分自然因素与人为影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建设。三是开展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做好“十四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丰枯水期监测。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四是开展生态质量监测。遴选一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完成全国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布设并开展监测。五是加强噪声监测。组织实施《关于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的意见》,推动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健全噪声监测与评价标准规范体系。
在此基础上,按照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进三方面试点。一是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编制深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火电机组二氧化碳自动监测数据与我部自愿联网工作。逐步构建碳监测评估技术体系。二是深化水生态监测试点。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专项考核监测。组织开展黄河流域等重点流域水生态调查监测与评价。三是开展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试点。开展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印发2023年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试点工作方案。组织部分省份开展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试点工作。
合肥兰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23038号-2 免责声明